国内高分电视剧榜9分以上「近五年评分最高的电视剧」

汇能金属 2023-07-17 21:15:04

最近很多人再问国内高分电视剧榜9分以上「近五年评分最高的电视剧」,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国内高分电视剧榜9分以上「近五年评分最高的电视剧」的相关内容,请往下看。

有部国产剧再不夸就晚了。

看了吗?

看了吗?

看了吗?

Sir最近逢人就安利。好看,而且是难得一见的,国产剧恢复元气的那种好看。

久等了。

《山海情》


开分9.1。

现在涨到9.4。


什么水平?

近五年来国产剧最高分。

年度爆款根本不是它的目标,还有4集大结局(全剧23集,这个体量是不是很感人)的《山海情》,最终悬念奔的是——

它会成为一部新的经典吗?


01

正午阳光出品。

孔笙、孙墨龙导演。

这两项已经是品质的保证。

但《山海情》更惊人的是,敢造。

大牌演员不少,但全都被改造成你没见识过的模样。

跟刚从土里刨出来似的。

黄轩挂着俩粗糙黑红的脸蛋,村口笑得像个二傻子。


热依扎,雍正后宫高贵冷艳一枝花,化身西北粉红山丹丹。


吊儿郎当,领口破烂的西北老汉张嘉益,亲手粉碎万千女孩对大叔的幻想。


京片子郭京飞,操着一口地道的胡建普通话,说自己做了一夜的梦在找(zao)水(sui)喝(ho)。


闫妮则一改往日的喜庆随和,雷厉风行,领导架势拉满。


这些人哪还有一点自己本来的影子?

知道这些演员能演。

但让演员有这么大的发挥空间,全员斗法的剧,我们终于等来一部。

《山海情》另一个敢,是敢实。

实地,实事,实拍。

为什么要说“敢”?因为国产剧,早就对脱离实际产生了依赖,背景悬浮,剧情狗血,理由还很充分——观众不就爱看这个?

不夸张还叫连续剧吗?

《山海情》要打破的就是这种刻板印象:不博眼球,老老实实讲故事,谁说我们不爱看。

故事,发生在90年代的宁夏闽宁村,从荒漠戈壁到塞上江南的变迁史。

宁夏西海固山区,号称贫瘠甲天下。

连绵不绝的荒山,光秃秃得刺眼。

没水,不长植被,自然也长不了什么庄稼。

在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这只是大环境上。

究竟有多穷?

其实是写在人外表,习惯,和思想里。

涌泉村,位于西海固的大山深处。

已经是90年代,放眼望去,还是一片破破烂烂的土房。


村民一个个灰头土脸,衣衫破旧。

这都是你能脑补出来的。

你想不到的是什么?

推开一户农家,发现炕上躺着人,裹着被。

问:大白天咋不起床呢?

那人一脸憨羞,反问:大白天来咋不提前说一声?

原来一家三兄弟,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



恶劣的环境下,看不到出路在哪里。

于是。

为了西海固山区的人民不再从荒山里艰苦刨食,1991年,宁夏启动了“吊庄移民”政策,分拨分批次地将这里的村子,搬迁到银川附近的平原上,建成吊庄移民新区。

涌泉村出身的马得福(黄轩 饰)刚从农校毕业,就被抽调来参加这份工作。


说白了。

《山海情》是一部扶贫剧。

山,是宁夏的西海固山区。

海,对应进行对口帮扶脱贫的福建省。

一看到这,很多人一定会想:嗐,是不是又来老一套。

老实说一开始Sir也有这样的顾虑。

但结果让人刮目相看,破解主旋律的壁垒,直达观众内心,不是问题。

归根结底只需要——一个好故事。

02

在Sir看来,《山海情》最好的地方在于,没有让主题凌驾于故事。

剧情发展的逻辑都来自于人物的意志,生活的现实。

扶贫。

一定会被响应吗?

现实当然没有那么简单。

饼画得很大很美:毗邻银川市和包兰铁路,周边是国营农场和大大小小的乡镇,很有发展前景。

但如今的现实是:一片荒滩戈壁,沙尘肆虐,没水没电,从零开始开荒拓土。





刚去的村民,一无所有,盖不起房子,只有睡地洞。



这才有人受不了,又跑了回去。

马得福带着张主任赶到涌泉村,找到了自己的老爹,代理村主任马喊水(张嘉益 饰),想把七户乡亲们劝回去。

结果呢,收获了七腔花式抱怨。

不要小看劳动人民的创造力。

竟有“作诗”吐槽妖风的: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大风三六九,小风天天有”



条件恶劣,没有一个人愿意回去。

大家的逻辑很简单:既然到哪都是吃苦,为什么不留在家里吃呢?

一边是不愿挪窝。

另一边也有人想插翅飞走。

本应嫁到邻村的李水花(热依扎 饰),和得福的弟弟得宝等村里几个孩子一起跑了。


一个是逃婚,一个是逃离祖祖辈辈受穷的命运。

但比个体力量更强大的。

是脚下这片土地的地心引力。

娃被抓回来,痛打一顿;

水花不忍父亲被刁难,还是选择返回村里。


法律,文明,自由,在贫穷和落后面前都显得那么无足轻重。

涌泉村的姑娘们,可以因为一头驴就嫁人。



站在一旁的得福,只能按捺着自己想要上前的冲动,痛苦地看着她认命,也和她一起认命。


《山海情》让人动容的。

正是这种人物的挣扎与渴望。

马得福大概从那时就在心里埋下了种子——涌泉村唯一的希望,就是让村民们走出大山,去有希望的地方重新开始。

马得福马喊水一家带头移民,成了戈壁上的第一批拓荒者。

1996年,在最初移民们几年的努力下,吊庄区终于初具了一点规模。

新的吊庄户也带着各自家当,源源不断地搬迁到这里。



△ 90年代的乡村大巴,车顶拉货,车里挤着人和牲畜

条件依然是艰苦卓绝的。

交通不便,没有公路,到达村庄要徒步穿过几十里的荒滩戈壁。

沙尘暴,说来就来。


因为电力资源有限,得福所在的金滩村户数不多,所以迟迟供不上电。

水利灌溉工程也尚未建成,村民要用水,就只能用水车高价去周边乡镇的水站拉回来。

没有医院,没有医生,村民的小毛病,都靠马喊水那点三脚猫功夫行医施药。

在白校长申请移民到来之前,连所小学都没有。

很多年轻人找不到活干,整日无所事事地在戈壁滩游荡。

没钱用,就去附近的铁路,扒拉火车上的货物卖给私人……(那时候的火车速度真的慢)


这就是90年代,中国众多贫困乡村面貌的真实缩影。

大同的不仅是一代人的记忆。

更是找回了国产剧,日益稀缺的写实质感。


03

Sir为什么说《山海情》有希望成为一部新经典?

因为平庸的剧,老想着什么火拍什么。

但真正有底气的剧是。

拍成什么样,什么就能火。

《父母爱情》。

谁能想到上世纪一段年代爱情故事,比那些所谓的甜剧还好嗑。


《琅琊榜》。

说是权谋武侠,但谁能想到我们看不够的,却是苏宅小日常这些闲笔。


而Sir能够预感到的是。

《山海情》里那种呼呼往嘴里灌沙的土气,会成为另一种被人讨论的风尚。

而在剧完结后,有些人物注定会继续活在我们心里。

单纯热血马得福。

最初,涌泉村村民都不买账政府画的饼,只有他深信不疑。

“有水就有希望”,他说到这里时两眼放光。


面对移民工作层出不穷的困难,他也是如此。

只要有一点可能,就一定会拼到最后一刻。

通电问题,一直是金滩村的老大难。

上面有规定,有指标,60户给通电,差一户都不行。

但偏偏还就差这一户。

为了59户村民能用上电,他死缠烂打去求供电所特事特办。

所长躲着不见他,他就等在人家办公室。


接连被拒绝之后,他骑着自行车经过村口,看见远处一个熟悉的身影向这里走来。

他看清了,是已经多年不见的,拖家带口的水花。


水花笑了,斜阳底下笑得灿烂动人。

得福也笑了,略带羞涩地挠着头,眼里含着泪光。

在两人泪眼相望中。

你不知道那是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喜悦。

还是互相懂得的默契。


倔强村花李水花。

因贫穷辍学,婚嫁身不由己,水花的命运也是很多底层农村女性的命运。

本来丈夫待她不错,可偏偏又在为她挖水窖时遭遇意外,成了残疾人。

整个家,就此由她一个女人坚韧地撑了起来。

水花也和得福一样,乐观,满怀希望。

她不愿一家人就此被困在大山里,永远过苦日子。

于是拉着一辆破车,拖着残疾的丈夫和年幼的闺女,跋涉四百里,几天几夜,来到这片新的土地上。


口嫌体正直马喊水。

最初,得福他爹得知水花来了,说什么要把水花撵走,不能误了当上公家人的儿子的前途。

毕竟儿子想啥,当爹的一看心里就有数。

马喊水这头骂骂咧咧,结果在半道上就碰到了踉跄着往地窝里搬家当的水花。


水花高兴地叫他喊水叔,他一下又柔软了。

虽然脸上还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嘴里却说让得福来帮她加固地窝的顶棚。


外硬内软,就是马喊水本人。

试问,哪个村子里没那么个咋咋呼呼,总是搞事却热心肠的大爷呢?

《山海情》没有拔高或俯视这群农民。

农民会勤劳奋斗,视庄稼如命。


△ 尤勇智老师举手投足都是西北农民的粗犷与大开大合

也会不思进取,寄希望于干部和国家。






他们会乐观向往更好的生活。

也会怀疑、迟疑,抱怨各种苦难与不公。

人物落地,生根到泥土里。

更重要的是人物的内在行为逻辑,真正来自中国的广大农民。

《山海情》由人物催生的情感,也都是土的。

它足够朴素,没有过多花哨的修饰,却和黄土一样沉甸甸。

第一集水花和几个孩子逃跑,得福骑车去寻,终于在一辆停靠的火车上找到了他们。

看到缩在角落里的水花,得福掏出了口袋里所有的钱,塞给了她。


千言万语,临到最后都只汇成了一句话:你一个女娃娃在外头,你照顾好自己,保护好自己。


说完,便带着几个孩子转身离去。

没有华丽的辞藻和繁复的表白,就是一句普普通通的关心。

第二集,得福一家搬到吊庄区几年后,麦苗也跟着父亲搬迁。

几个儿时一起逃跑的的玩伴,终于久别重逢。

夕阳下三个男孩在荒野上嬉闹打滚,泥沙飞扬,一旁的麦苗啃着油饼,咧开嘴笑得恣意动人。


还有麦苗在远赴福建打工之前,性子要强的她正在和父亲闹别扭。

父亲在帮她收拾行李时,借口把她支开,然后迅速往毛衣里塞了一把钱。


这些情感自然不虚浮,是因为它做到了生长于人物,植根于环境。

你能想象质朴的农村青年马得福,在与恋人被迫分离时,来一段莎士比亚式告别吗?

只是对于如今的国产剧,这样的情感仿佛已经成了奢侈。

《山海情》为什么动人?

因为它土得足够真诚。

不管是对年代和农村环境细致入微的还原。

还是对每一个人物的负责,让他们落地。

也许你还记得,曾经你也在农村长大。

也许你走出大山的长辈们,曾经一遍又一遍对你讲述他们那时如何熬过贫穷。

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产剧开始回避这种真实的土了呢?

为什么只有在主旋律里,我们才能看得到这种土?

当下的我们,需要一部《山海情》。

拾起一种久违的“土”,也拾起国产剧那份久违的真诚。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颐和园的马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