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蒸汽机车「阳光型蒸汽机车」

汇能煤炭 2023-07-15 10:15:02

最近很多人再问建设蒸汽机车「阳光型蒸汽机车」,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建设蒸汽机车「阳光型蒸汽机车」的相关内容,请往下看。

提要:蒸汽机车,作为工业时代的标志,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作为重要工业城市的包头,至今仍然保存着不少"老爷"级别的蒸汽机车,其中不乏全球仅存的珍品。2007年,阴山小虫前往阿吉拉机务段,探寻“火车头”,解读它们背后的历史沧桑……

"呜,哐当、哐当……"

汽笛响过,火车头喷着浓烟、踩着雾气,徐徐开动。这一幕,定格在多少离乡游子、辞行恋人的记忆中,长长的站台,总是飘着或浓或淡的愁绪。

据说,火车的第一声汽笛,拉响于1814年。

那一年,英国人乔治•斯蒂芬森借鉴前人的经验,终于打造出一台属于自己的笨重铁家伙。那是一个重大发明不断涌现的时代,人们似乎习惯了震惊,然而,这个铁家伙实在太引人注目,从它摆放在轨道上的一开始,前来参观的人就络绎不绝。

7月25日,一番紧张的忙碌之后,这台添满水、加好煤的铁家伙,吭哧吭哧地冒出了蒸汽。哐当一声,浓烟喷出,铁轮缓缓转动起来。大人们啧啧称奇,小孩子们领着狗,撒开腿与它赛跑。与后世的蒸汽机车相比,这台铁家伙设备还太原始,火焰溅着火星,不断从烟囱中迸射出来。于是,煤矿小镇的居民们便把它叫作"火车"。

今天,这个名字已经流传到全世界,即使已经不再喷火吐烟的内燃机车、电力机车与磁悬浮列车,依然被习惯性的称为"火车"。当然,只有蒸汽机车,才是名副其实的"火车头"。

火车的诞生,推动着近代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向前发展。火车,以力量与速度之美,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象征,成为了人类发明史上一个永恒的经典。

这是一个加速度的跃进朝代,不到200年,蒸汽机车就停止了运转,大部分送回了炼铁熔炉,少数幸运儿被当作古董,陈列在博物馆或游乐园。

包头,是中国北方较有名气的交通枢纽、重工业城市及军工基地,铁路上奔驰过不少的蒸汽机车。然而,再快的火车头也跑不赢技术革新,如今,包头铁路干线之上,再也难觅蒸汽机车的踪影。

第一次工业革命落幕了,代表着那个时代的蒸汽机车,却被寄托上一种怀旧情绪,随着岁月的延伸,弥漫得愈加浓厚。在中国,近半个世纪的远行大都依赖蒸汽机车,那略显笨拙的火车头总是很容易勾起人们一帧又一帧的往事记忆。

偶然,在网上搜索到这样一则资料:

包头阿吉拉机务段,建于1924年,位于包头西25公里处,是我国华北和西北的一个较大的蒸汽机车机务段。现有机车120多台,各类型号的旧机车十几种,有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洗礼的(FD)牌机车,昭和10年日本生产的机车,波兰制造的小型机车(QJ、SJ、JF、JS)等。旅游者可参观机车总调度室,机车架修、洗耳恭听修车间,外国旧机车和中国老型机车车库,还可乘坐机车围绕机务段行驶,举办专业座谈,技术交流等。在欧美地区,蒸汽机车已被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取代,因此,越来越多的欧美旅游者对蒸汽机车发生了兴趣,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

这是一则很老的资料,不知道那些古旧的蒸汽机车是否真的还在?不管如何,我是要去探访的。

包西机务段(阿吉拉机务段)的围墙很有特色,下部是一排火车铁轮的造型,正如所谓"个性鲜明,主题突出"了。

阿吉拉机务段的围墙(阴山小虫摄于2007年1月)

大门看守拒绝我进入,这也是预想之中的。我并没有气馁,而是沿着南墙向西寻找,终于从一处侧门溜了进去。

远远望去,两大排蒸汽机车静静地停放在锈迹斑斑的铁轨上,哈哈,或许我来的不算太晚,真有运气一睹资料上所说的"珍品"呢。咦,北侧的围栏内,竟然整齐地排列着更多的蒸汽机车,足足超过二十多台,站台上还竖着一块牌子"珍爱世界遗产,禁止毁坏文物"。

沧桑斑驳(阴山小虫摄于2007年1月)

司机室(阴山小虫摄于2007年1月)

拍照片,攀火车,衣服上蹭了不少的铁锈。可惜,作为门外汉的我,根本辨不出哪台才是"珍品"。

一位中年人迎面走来,当得知我的来意后,很热情地告诉我,这里全部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生产的蒸汽机车,没多大看头,园区外的五台蒸汽机车才是供人参观的真正精品。我问及是否还保存着外国机车时,他笑称当然有了,然后又补充:"火车头上的标牌,是它的出生证明,上面有生产工厂和出厂年份。可是,老蒸汽机车的标牌已成为收藏热点,一副标牌完全可换北京市中心的一套大平米豪华住宅。而没有标牌的蒸汽机车,不是内行很难辨识。"我略有些灰心了。

在园区南侧的停车斜道上,果然有五台油漆一新的蒸汽机车,精神抖擞地昂然挺立。当我举着相机拍个不停的时候,一位身着油渍斑斑工作服的老师傅凑了过来,一番解说,让我感激而兴奋。

曾经的辉煌(阴山小虫摄于2007年1月)

沉寂的汽笛(阴山小虫摄于2007年1月)

这五台蒸汽机车联成一串,从停车斜道的坡底到坡顶,依次是:"JF型518号"、"DK2型114号"、"建设型8316号"、"友好型1653号"、"前进型6831号"。

排放在№1位置的是一台"解放"(JF)型蒸汽机车,车号为518。

美国制造的JF1型518号蒸汽机车(阴山小虫摄于2007年1月)

JF1型蒸汽机车,是美国机车公司(ALCO)为满铁设计制造的货运机车,取名"米卡多"(Mikado),意为"天皇",代号为M、MA。1919至1928年间由美国机车工厂制造,1935至1942年间改由日本川崎车辆、日立制作所、日本车辆、满铁等厂制造,二战结束前一共生产1552辆以上。1938年统一型号为ミカイ,1951年改为ㄇㄎ1型。

车号范围501~1500的JF1型蒸汽机车,为满州国铁所使用。收藏于阿吉拉的518号JF1型蒸汽机车,是日本川崎重工株式会社,于昭和十年(1935年)制造。这辆干线货运机车,总长22.34米,总重92.07吨,最大速度80公里/小时,最大功率1137马力。

昭和10年,日本军政高官正在酝酿着全面侵华计划。这辆蒸汽机车的诞生,注定要满载大炮和"武士道",征战异乡。或许,它不明白:相近的国度、相似的脸庞,为什么总要有血腥的杀戳?1945年,它十岁生日那天,侵华日军的太阳旗黯然飘落。它没能走,而为满目疮痍的新中国建设,辛劳奔波。人的罪,却要由它来赎。

建国后,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工厂首先选择仿造旧机型中数量最多、功率较大、性能较好的MA(ㄇㄎ)型干线货运机车。1952年7月,新中国制造的第一台机车出厂,命名为解放型,现用代号JF。四方、大连、齐齐哈尔等机车厂先后批量生产,1960年停止生产,共制造455台。

据统计,JF1型蒸汽机车现在仅存9台,其中由日本制造的仅存4台。

排放在№2位置的是一台"DK2"型蒸汽机车,车号为114。

全球仅存的DK2型114号蒸汽机车(阴山小虫摄于2007年1月)

1914年,俄国参加一战,并以O型蒸汽机车为牵引机车,但并不能满足军运需要,于是美国开始为俄国制造Ye型蒸汽机车。1915年,首批400台Ye型运至俄国。与此同时,一部分Ye型调往中东铁路(由俄国修建的中国东方铁路),后来被满铁收编为デカニ型。在试用成功后,俄国又续订了475台机车。然而在1917年,美国参加一战,同时俄国发生布尔什维克革命,剩下200台被迫留在美国。

二战之后,苏联将Ye型调往远东地区使用,有一部分被援助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援助给中国的Ye型与原满铁デカニ型合称为DK2型。

收藏于阿吉拉的114号DK2型蒸汽机车,是干线货运机车,总长22.9米,总重72.58吨,速度80公里/小时。因其制造工艺精良,小巧灵活,煤、油、木材均可作为燃料,故在恶劣条件下更显露其很高的实用价值。

据统计,DK2型蒸汽机车现在仅存1台,是中国的唯一,也是世界的唯一。

排放在№3位置的是一台"建设"(JS)型蒸汽机车,车号为8316,1988年由大同机车工厂制造。

建设型8316号蒸汽机车(阴山小虫摄于2007年1月)

建设型蒸汽机车为干线货运、调车及小转用机车,是大连厂在已经初步改造的解放1型 (代号ㄇㄎ1)蒸汽机车的基础上进行代化改造设计开发成功的。1957年7月制成功第一台机车,并于同年9月投人批生产。其后戚墅堰厂也开始批量生产这种车。至1965年,大连和戚墅堰两厂共生产型机车1071台。大同厂和二七机车车辆也生产了一部分,约 16台。

建设B型蒸汽机车是大同机车厂1985年对建设型机车作进一步改进后定型的,1986年试制出第一台,代号仍为JS,车号从8001开始。这种B型车更适于调车作业、小运转及工矿企业使用,结构更加合理,工艺也更加先进。建设B型机车至1988年停产,共制造423台。

收藏于阿吉拉的8316号建设型蒸汽机车,是干线货运和调车机车,总长23.37米,总重91.3吨,速度85公里/小时,最大功率2270马力。

据统计,建设型蒸汽机车现在仅存数台。JS-5001号机车,是大连机车车辆厂于1957年生产的首台建设型蒸汽机车,现保存在中国铁道博物馆;JS-8057号机车,由郑州铁路局在2003年12月26日捐赠予郑州世纪欢乐园作静态展览。

排放在№4位置的是一台"友好"(YH或FD)型蒸汽机车,车号为1653。

友好型1653号蒸汽机车(阴山小虫摄于2007年1月)

友好型蒸汽机车是苏联铁路的一款干线货运型蒸汽机车,它以苏联早期领导人捷尔任斯基的两个俄文首字母ФД命名。该车由伏罗希洛夫格勒蒸汽机车制造厂和乌兰乌德蒸汽机车制造厂于1931年到1942年期间生产,共计3213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苏联的主要干线渐渐电气化,所以蒸汽机车产生了大量剩余。1958年中苏两国签订了1,000辆机车低价转让协议。由于苏联的铁路轨距为1524毫米(宽轨),进口时,这1,000辆蒸汽机车被改为1435cm的轨距。在这种机车的基础上,中国自己设计了前进型蒸汽机车。

进入中国后,为作纪念把它命名为了友好,代号YH。但几年后受中苏交恶,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友好型改为反修型。1971年7月,反修型按进口机车沿用原型名FD。

20世纪60年代,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哥"和"二弟",出于狭隘的自尊,竟反目成仇,甚至于1969年爆发了武装冲突。在苏联的高压下,年轻的中国为寻找朋友,展开大规模的"对外援助"。遥远的非洲,耗资巨大的坦赞铁路接近完工,慷慨的中国连铁路道钉都远渡重洋送来。与此同时,中国大陆铁路线上,老旧的蒸汽机车继续负重前行,而日本研制的磁悬浮列车已跑出了每小时200公里的速度……

收藏于阿吉拉的1653号友好型蒸汽机车,是干线货运机车,总长29.1米,总重254.4吨,速度80公里/小时。其最大特点是变为五个动轮,因此牵引力大。

据统计,友好型蒸汽机车现在仅存3台。FD-1227,保存于沈阳铁道博物馆;FD-1979,退役后,交付北京中国铁道博物馆永久收藏,并作为展品展出。

排放在№5位置的是一台"前进"(QJ)型蒸汽机车,车号为6834,1986年由大同机车工厂制造。

前进型6834号蒸汽机车(阴山小虫摄于2007年1月)

前进型蒸汽机车,是中国第一种自己设计的干线货运机车。1956年9月由大连工厂试制成功,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蒸汽机车的先进水平。最初定名为"和平型",文革期间改称为"反帝型",至文革结束后改为现在的"前进型"。前进型机车先后由大连、长春、牡丹江、沈阳、唐山、大同等工厂小批量生产。1964年,大同工厂对其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造。至1988年编号7207的机车出厂后正式停产,前后共制造了4708辆。

前进型蒸汽机车以往曾为中国多个铁路局所使用,其后逐渐被柴油及电力机车取代。至1990年代,部份从铁路局退役的前进型为内蒙古集通铁路所购入,它们服役至2005年12月7日全数退役,由柴油机车取代。这批机车在集通线上退役后,有关方面把其中5辆机车(编号6988、6998、7002、7040及7081)售予美国的铁路发展公司(Railroa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用作行走郊游路线及动态保存。其中6988及7081号于2006年6月13日运抵美国,行走艾奥瓦州际铁路(Iowa Interstate Railroad);7040号机车于2007年12月24日抵美,被分配予R.J. Corman Railroad Group;余下的6998及7002号已于2007年12月初被拆毁,原因不明。6988及7081号在美国服役初期仍带着中国铁路路徽,其后被换上IAIS的标志。

收藏于阿吉拉的6834号前进型蒸汽机车,是干线货运机车,总长16.25米,总重119吨,速度80公里/小时,最大功率2980马力。

陈列于阿吉拉机务段的这五台古董级火车头,大致勾勒出中国蒸汽机车的历史沿革,确实属于难得的"珍品"。

2011年,《包头晚报》记者赵永峰陆续发表三篇文章,关注着这五台蒸汽机车的命运,我也由此知道了它们所经历的辉煌与落魄。

2000年左右,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蒸汽机车,包西机务段曾经在大院中的储备厂耗资80万左右建造了一个大棚,防止机车们遭受风吹雨淋,当时办公室还写了简介,培训了解说员。每辆机车的前面还制作了精美的标志牌,配有中英文的介绍,条件虽然有些简陋,但那里俨然是一个机车的博物馆,这些机车在那里得到了足够的重视,曾经在蒸汽机车上工作过的人们内心感到无比的温暖与骄傲。那时不断有日本、美国、德国的旅游团慕名而来,这些老外们看到这些珍贵机车的激动程度很难形容,可2005年之后,游客逐渐减少。机车们那个温暖的家遭遇了被拆除的命运。因为机务段要改扩建,大棚被拆除,为了保护机车,专门建立了展台,机车们被移至此处后,依然有详细的介绍等,还是很壮观。可在展台上没有待几年,车站又要进行电气化改造,展台的命运也不得不结束,机车被移到了现在储备线的位置,却再没有了曾经被关注的目光。

我是于2007年1月前去探寻这些蒸汽机车的,应该就是它们陈列在展台的那个时期。当年,虽是日晒雨淋,也还算气宇轩昂。无奈,最终被打入了"冷宫",锈迹斑驳于每个黄昏。

从三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很容易读出记者对这些蒸汽机车的关切与珍惜,他接连访问了许多部门,为蒸汽机车能有一个"自己的家",而奔走呼吁。有了这样热心的记者,有了他笔下那么多关注蒸汽机车命运的人,或许,这些古董级火车头,终将会得到一个安稳的去处。

那一年,我不仅目睹了这五台古老的火车头,还拍摄下了"活的"蒸汽机车。

离开包西机务段,我沿着铁轨向包钢集团的厂区前行。据说,那里还有蒸汽机车奔腾的身影。

转过一个弯道,果然听到强烈的轰鸣、看到腾起的烟雾和黝黑的火车,我兴冲冲地往前急行,而那列火车却缓缓后退着。显然,我的腿追不上火车的轮,只能叹息。我执着地继续深入,终于又发现了三台蒸汽机车。

行进于包钢厂区的蒸汽机车(阴山小虫摄于2007年1月)

行进于包钢厂区的蒸汽机车(阴山小虫摄于2007年1月)

行进于包钢厂区的蒸汽机车(阴山小虫摄于2007年1月)

这些是"上游"型蒸汽机车,是大连和唐山机车车辆工厂于1960年在ㄇㄎ6型机车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用于铁路支线和工矿的蒸汽机车。此种机车性能比较先进,是中国工矿用蒸汽机车中数量最多、生产时间最长的一种机型。至1996年停产,共制造1769台。

1988年,我国干线用大功率蒸汽机车停产;1996年,我国工矿用小型蒸汽机车停产;从此,机车制造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我在包钢所相遇的上游型蒸汽机车中,有一台车号为1743,可能算是中国最后的一批蒸汽机车了吧。

长长的列车,鸣着汽笛、喷着白雾,在包钢厂区往返忙碌着。属于它们的时光,已经翻到了最后几页……

初稿:2007年1月

修改:2013年8月

说明:

当年,《包头晚报》曾陆续刊登了记者赵永峰所写的三篇文章,对包头蒸汽机车的生存状况进行了系列报道。我如获至宝,收藏了下来,唯恐将来再也找不到如此生动的讲述。如今,网络之上果真无法搜到这三篇文章了,更无从实现链接。

无奈之下,我只得寻出收藏,做成网页,为包头的蒸汽机车与沧桑岁月,留下一段共同的记忆。

希望,能够得到记者与报社的理解……

相关图文:

《拯救蒸汽机车 拯救一段记忆》(记者:赵永峰)

《蒸汽机车 哪里才是家?》(记者:赵永峰)

《蒸汽机车 谁能给你一个"家"?》(记者:赵永峰)

《最后的蒸汽机车》(阴山小虫)

提示:愿意阅读上述四篇文章,敬请关注“乡知乡恋”微信公众号,它们与《蒸汽时代的背影》在同一版块呈献。

作者简介:阴山小虫,一个四十多岁的老男人,为了一份初心、一份梦想,竟从医药行业转向文化苦旅。愿以“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为心旨,感悟文化,修行自己。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