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纳入碳市场「全国碳市场交易将启动」

汇能资讯 2023-06-26 07:15:02

最近很多人再问首批纳入碳市场「全国碳市场交易将启动」,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首批纳入碳市场「全国碳市场交易将启动」的相关内容,请往下看。

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额近85亿元、最高达到62元/吨,这是截至今年7月15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全国碳市场”)开市一年来的成绩单。

这些数字是什么概念?“在可交易的前提下,假设一个人通过行走、绿色出行、线上缴费等绿色生活方式积攒碳减排值,一年积攒了几吨,按照当前的价格,可以以60元上下/吨的价格卖出。”一位业内人士解释称。不过目前全国碳市场中的交易主体并不包括个人,八大高耗能行业中也只纳入了电力行业。

虽然交易范围还相对有限,但全国碳市场上市一年来,碳排放权交易被更多人知晓——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可以当成商品一样来买卖。全国碳市场推动企业低成本减排的作用初步显现。

在促进绿色转型的同时,碳排放报告数据作假、交易品种有限等问题也有所暴露。业内预计,下一步市场覆盖范围将扩大到更多高排放行业,逐步丰富交易品种,并不断完善监管制度和技术规范体系,强化数据质量监管。

累计成交近85亿元,运行首年“表现超预期”

我国碳市场建设自2011年开始先从地方试点起步,为去年启动的全国碳市场积累了经验。到今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已正式启动一年。

在7月15日举行的一周年总结活动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一年来,市场运行平稳,价格稳中有升,在推动企业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数据看,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负责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账户开立和运行维护)公布,全国碳市场运行一年来,顺利完成首个周期履约,累计交易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4.92亿元;从48元/吨起步,最高达到62元/吨,7月15日最新收盘价为58.24元/吨。全国碳市场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碳现货二级市场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从去年7月16日上线至当年年末,全国碳市场累计交易量就达到1.79亿吨,超过了同期欧盟碳市场的交易量,累计交易总额也是预期中的2-3倍。“我国碳市场首个履约期表现大超预期。”在6月新京报零碳研究院举办的圆桌讨论中,参与我国碳市场相关工作超过十年的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常务理事邵诗洋说道。

用“超预期”来总结的还有全国碳市场建设和设计的参与者、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他表示,全国碳市场的基本制度和基本设施已经建设起来,碳排放配额交易价格符合预期。此外,参与企业多,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过半发电行业企业参与交易。

市场覆盖范围有待扩大,碳价格还有上升空间

虽然运行初现成效,但全国碳市场尚有诸多问题待解,其中就包括参与行业单一。目前只有电力行业纳入了碳排放权交易的范围,而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等七大行业暂未纳入交易。

李高此前表示,将继续完善全国碳市场,在发电行业碳市场运行良好的基础上,逐步将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到更多高排放行业。根据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碳市场回顾与展望(2022)》预计,完成八大行业覆盖之后,全国碳市场的配额总量可能会从目前的45亿吨扩容到70亿吨,覆盖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60%左右。

全国碳市场还存在流动性不足、交易主体和交易产品有限等问题。例如市场活跃度相对较低,交易主要集中在履约日期之前,而配额短缺的控排企业接近履约期时才购买配额,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国碳市场主要为现货市场,还没有太多低成本的对冲工具。

对此,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创始人、世界“碳交易之父”理查德·桑德尔对媒体表示,就像我们看到一个两岁小孩,说“这小孩还不会说话,也不太会走路”一样,这是荒谬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市场要经历数十年的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跟踪观察欧盟碳市场多年的国研中心资环所副所长常纪文也表示,从价格看,我国碳市场当前的碳价和欧盟碳价还相差比较大,主因是发展阶段不同,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仍在转型期,要追求经济发展、社会就业等目标。如果我们用欧盟的价格来交易,很多企业就承受不住。所以与欧盟相比,我们的碳价格在今后二、三十年还有上升空间。

邵诗洋认为,“十四五”期间,碳市场的参与主体与交易产品的多元化都有望得到提升。目前除了现货,另一种大家高度关注的产品叫做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CCER是基于减排项目开发的,对于符合条件减排企业而言,其实相当于一种变相的市场补贴机制。未来也有可能看到碳期货、碳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品种进入碳交易市场。

此外,在首个履约期内出现了个别企业数据造假的情况,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在数据质量管理上,碳市场数据监测、报告与核查制度进一步完善。

应完善市场功能,让资源有效引导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对于全国碳市场的发展,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总经济师张昕认为,核心是充分发挥全国碳市场的市场机制作用,不断完善其碳定价功能。

张昕表示,这就要求坚持“全国碳市场是碳减排工具”的基本定位,夯实全国碳市场的法律法规基础,抓住全国碳市场数据质量的生命线,同时逐渐有序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的行业和温室气体的种类,不断丰富交易主体、交易品种。

“更重要的是,健康有序地发展碳金融。”张昕强调,要通过完善全国碳市场的市场功能,让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有效地引导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理查德·桑德尔表示,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是一样的,即最终建立监测和核查系统。在此之后,重要的是减排的执行。一旦克服了这个挑战,人们能够遵守规则,就能建立一个现金市场,最终将发展成为期货市场,可以对冲碳价格风险,并提供一个未来碳价格的路线图。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 程维妙

编辑 孙文轩

校对 赵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